企业中心     成为行家
返回顶部
【能源】基于Mn-MOF正极的高性能Li-CO2电池
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博教授课题组首次将MOF材料应用于Li-CO2电池正极催化剂,在达到高放电比容量的同时实现低充电过电势,相关成果发表在Energy \x26amp;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Wed Jul 04 00:00:00 CST 2018 X一MOL资讯

‍‍


Li-CO2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电池体系,其放电产物Li2CO3由于存在较强的电化学惰性难以分解,大大限制了电池的可逆性和能量效率。改善Li2CO3的转化效率不仅能有效提高Li-CO2电池的性能,同时还有助于开发实用的锂空气电池(Li2CO3是锂空气电池的放电副产物)。现有Li-CO2电池电极材料难以兼顾电池能量利用效率(低充电过电势)及CO2转换效率(高放电容量)。因此,开发具有合理结构、高催化活性和低成本的催化剂以提升Li-CO2电池的能量利用效率和使用寿命成为研究的重点。目前已报道的Li-CO2电池催化剂主要以碳材料为主,包括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这些材料对电池的性能提升较为有限;贵金属Ru催化剂效果较好,但成本较高。


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是一类具有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可调控性的多孔材料,在CO2捕获、分离和催化转化等方面已得到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利用MOF发达的孔隙、单分散的金属活性中心和结构可调控性设计Li-CO2电池电极催化剂,可同时实现对CO2有效捕获、引导Li2CO3沉积和催化Li2CO3分解,从而优化电极反应。


最近,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课题组首次将MOF材料应用于Li-CO2电池正极催化剂,在达到高放电比容量的同时实现低充电过电势,相关成果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上。作者系统对比了8种已知结构的MOF材料Mn2(dobdc)、Ni2(dobdc)、Co2(dobdc)、Mn(bdc)、Fe(bdc)、Cu(bdc)、Mn(HCOO)2和Mn(C2N3H2)2以及无孔的MnCO3、MnO,发现当Mn2(dobdc)作为正极催化剂时,电池在50 mA•g-1下放电比容量达到18022 mA•h•g-1,使用Mn(HCOO)2时电池能在200 mA•g-1下保持4.0 V左右的充电电压,且循环圈数达到50圈。作者还通过拉曼与微分电化学质谱DEMS进一步确认了反应路径,并通过表征极片形貌和阻抗变化证实:MOF催化剂对于放电产物Li2CO3沉积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并能有效改善Li2CO3分解时的界面电荷转移,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可逆性和能量效率。

图1. MOF基CO2电极优势的示意图。


作者首先制备了具有不同拓扑学结构的MOF电极,并进行Li-CO2电池限容充放电测试,其中包括同构的M2(dobdc)(图2a、2b、2c)。有趣的是,作者发现Mn基MOF与含有其他金属源的电极材料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Li-CO2电池的充电电压。

图2. 不同孔道结构的MOF晶体结构(a)Mn2(dobdc)、(b)Ni2(dobdc)、(c)Co2(dobdc)、(d)Mn(bdc)、(e)Fe(bdc)和(f)Cu(bdc)及在50 mA•g-1电流密度下限容1000 mA•h•g-1的充放电电压曲线。


为了考察具有不同孔道结构的Mn基材料的电极性质,作者选取MnCO3、Mn(HCOO)2和Mn2(dobdc)三种孔道大小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从无孔的MnCO3到具有11 Å孔径的Mn2(dobdc),三者具有不同的比表面积与CO2吸附能力。随着材料CO2吸附能力的增强,所得到的极限放电容量也越高,其中Mn2(dobdc)电极具有高达18022 mA•h•g-1的放电比容量。

图3.(a)MnCO3、Mn(HCOO)2与Mn2(dobdc)的晶体结构;(b)CNT、MnCO3、Mn(HCOO)2、Mn2(dobdc)在298 K下的CO2吸附曲线;(c)CNT、MnCO3、Mn(HCOO)2与Mn2(dobdc)电极材料在50 mA•g-1电流密度下的限压放电曲线。


作者结合气体吸附测试、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交流阻抗测试、拉曼和原位DEMS测试等,总结出MOF催化剂改善电化学性能的原因以及MOF选择的要点:(1)选择Mn(II)作为金属活性催化中心可以有效降低充电过电势;(2)MOF材料的孔大小以及其对于CO2吸附量的提升能有效提升电池的放电比容量;(3)MOF材料对CO2吸附焓的不同可能影响其在电极CO2生成过程中能量损耗的不同,从而影响充电过程中的极化程度;(4)放电产物Li2CO3的沉积受MOF的影响较为明显,其纳米化的沉积产物有利于降低电极的界面电荷转移,从而提升充电过程中的过电势以及循环过程中的可逆性。该工作为合成高性能的Li-CO2电池催化剂提供了思路,同时展示了MOF材料在气体电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李思吾,通讯作者是周俊文博士和王博教授。


该论文作者为:Siwu Li, Yu Dong, Junwen Zhou, Yuan Liu, Jiaming Wang, Xing Gao, Yuzhen Han, Pengfei Qi, Bo Wang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Carbon Dioxide in the Cage: Manganes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High Performance CO2 Electrodes in Li-CO2 Batteries

Energy Environ. Sci., 2018, DOI: 10.1039/C8EE00415C


王博教授简介


王博,1982年生于陕西;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理工大学第三届学部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第二批“千人计划(青年)”,获2015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交通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快报、中国化学学报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王博教授立足新型金属有机框架、配位聚合物薄膜材料,面向重大国家需求,在大气治理、催化和绿色储能等领域取得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成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课题三项、国防重大研究计划两项、北京市科委重大研究计划一项,承担973课题一项。早期工作发表在Nature 等期刊;2011底全职回国独立工作以来,已作为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Soc. Rev.、Chem. Sci.、EES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50余篇论文;已发表论文SCI他引超过5000次,单篇最高他引1300次;已获批美国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关注,被国际专业期刊多次评述报道。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8913



本文版权属于X-MOL(x-mol.com),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欢迎读者朋友们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化学 • 材料 领域所有收录期刊

Wed Jul 04 00:00:00 CST 2018 X一MOL资讯
塑问
粤ICP备1407425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70012
广州赛聚新材料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广州快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出品
suwenteam@iplas.com.cn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28号越秀金融大厦第六层09-16单元
快塑网logo 安全联盟
微信二维码
在这里有前沿的知识、专业的专家
实力的企业。和他们一起关注产业动态。分享您
的经验、见解、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