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胡迁林在煤化工科技管理、产业政策研究、技术交流、技术咨询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当前国家能源结构战略调整,现代煤化工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胡迁林同志负责组织完成了《我国新一代煤化工发展战略建议》、《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政策战略研究》、《煤炭深加工“十三五”规划》等多项国家软课题研究工作,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煤化工创新能力建设、构建煤化工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议。
在刚刚过去的“2017中国聚烯烃科技与装备创新大会暨第二届中国聚烯烃人创新发展论坛”,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龙朴聚烯烃承办。胡迁林主任作为重要嘉宾出席,不仅会议开场致辞,并做了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报告演讲,给出了与会听众很大的启迪和受益。
尊敬的蒋毅坚校长、乔金樑副院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在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在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热情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满怀信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的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2017中国聚烯烃科技与装备创新大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同行,共同探索聚烯烃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和举措。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石化联合会工作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烯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其中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世界上早已将乙烯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聚烯烃作为石化行业重要的合成材料,其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石化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乙烯工业及聚烯烃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6年我国乙烯产量为1781万吨。截至2016年底,国内聚烯烃总产能达4053万吨/年,新增产能301万吨/年,比上年增长8%。其中聚乙烯新增产能110万吨/年,总产能达到1720万吨/年;聚丙烯新增产能191万吨/年,总产能达到2333万吨/年。截至2016年底,煤(甲醇)基烯烃装置的聚烯烃产能1066万吨左右,占聚烯烃总产能的26.3%。近年来,随着煤(甲醇)制烯烃装置和丙烷脱氢装置(PDH)的异军突起,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聚烯烃产能占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16年占比47%,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目前,中石油合计产能738.8万吨/年,中石化合计产能1168.4万吨/年,神华集团(含宁煤)合计产能292万吨/年。2016年,我国聚烯烃产量3346万吨,比上年增长8.5%;表观消费量4543.8万吨,比上年增长3.9%;开工率82.6%,自给率为73.6%。
展望未来,我国聚烯烃产业既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国际贸易发展等对聚烯烃需求的总体支持,随着3D打印等新型加工技术在聚烯烃加工中的开发应用,以及聚烯烃在新材料、汽车轻量化、绿色建材、医疗器械、食品级包装、电子电器小型化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我国聚烯烃产品消费量将逐年提升。“十三五”期间,中国聚烯烃的需求将主要由内需拉动。中国聚烯烃人均消费量较低,2016年中国聚乙烯人均消费量为17.4千克,而同期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高达38千克。按照中国的经济增速,到2035年中国聚乙烯的人均消费量能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聚丙烯的增长潜力弱于聚乙烯,预计到2022年中国聚丙烯的人均消费量可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由此,聚烯烃内需的增长潜力很大,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聚烯烃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低油价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是常态,必将给聚烯烃带来原材料成本的大幅降低,使聚烯烃产业成为低油价的受益者。全球石油市场呈现供应宽松局面,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国际原油价格低位运行将大幅降低国内石油路线化工产品生产成本。目前煤价下国内煤制烯烃仍具有成本优势,使我国聚烯烃产业未来仍旧能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
近年来,我国在聚烯烃领域多项技术实现了新突破。首先,在煤制烯烃领域,我国实现了技术领跑。中科院大化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基于“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铁中心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乙烯和芳烃等高值化学品。这是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在煤经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浆态床技术研发方面,完成了实验室层面低甲烷高烯烃选择性的FTO催化剂的验证,甲烷选择性低于5%,总烯烃选择性高达80%以上,烯/烷比高达8以上,同时产物碳数呈现显著的窄区间高选择性分布,目前该技术即将开展中试验证。中科院大化所开发的甲醇制丙烯(DMTP)流化床工艺耦合了甲醇转化、乙烯烷基化和C4+转化三个反应,丙烯选择性显著提高,工艺技术和指标先进,目前已完成百吨级放大试验,该工艺技术具有原创性。其次,在烯烃聚合研究方面,我国取得多项进展,紧跟世界领先脚步。如齐鲁石化茂金属聚乙烯已实现稳定生产,2016年产量超过10万吨,已成功开发出PERT专用料;上海石化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燃气管专用料的稳定生产,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10万吨。同时,国内在新型内给电子体聚丙烯、高熔体强度聚丙烯、聚丁烯-1等高端树脂制备中均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成绩显著。在装备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绩。2017年10月采用国产技术改造的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老区乙烯3#裂解炉投用,产能提高31%,NOX排放由150mg/Nm3降到100mg/Nm3以下;采用国产节能降耗裂解技术改造的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乙烯装置2#裂解炉投用,排烟温度由120℃降为81℃,热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95%以上,以上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尽管我国聚烯烃自给率逐年上升,但由于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高端产品仍严重依赖进口,当前国内高端/高性能聚烯烃自给率约40%。高性能材料品种包括茂金属系列聚烯烃弹性体、高刚性高抗冲共聚丙烯、多样化的各种改性树脂材料等,这些品种或国内产量较少,或质量未能完全符合用户的要求。目前国内高端专用料约80%依赖进口。同时,国内石化产品市场已经充分开放,中东低价通用产品大量进入我国,随着国内具有低成本优势的煤制烯烃项目陆续投产,装置大多数是通用料牌号,导致我国聚烯烃产业将出现结构性过剩局面。
北美乙烯生产用原料乙烷的比例已达到85%左右,中东地区也增加到80%左右。中国现有乙烯原料总体偏重,以石脑油、加氢尾油为主,比例达到70%以上,而轻质原料比例仅占15%左右,尤其没有乙烷原料。未来几年,来自北美和中东的具有原料优势的聚乙烯产能陆续建成投运,仅2017年美国将有约700万吨/年乙烯产能建成投产,2019年,美国第二批新建乙烯产能也将建成投运,中东沙特、伊朗等国的新建乙烯综合项目或将在2020年投运。这些项目必将对我国聚烯烃产业造成重大冲击,世界乙烯和聚烯烃的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着新环保法以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聚烯烃产业的污染控制要求将更加严格。如何提高聚烯烃产业环保技术水平,降低三废处理成本等问题将成为聚烯烃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过中石化、中石油等一批企业及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不懈努力,我国聚烯烃行业在新型催化剂、合成树脂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但由于我国聚烯烃产业总体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薄弱,产业技术及装备大多来自国外引进,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生产工艺和产品加工应用领域的基础薄弱。我们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并力争实现由“跟跑向并跑和领跑”的转变。
聚烯烃是通用塑料,论使用性能不及工程塑料。但聚烯烃应用范围广、产品体量和投资规模大、竞争水准高,其制备工艺控制难度更高。国外从事聚烯烃的企业多是大型跨国公司,他们对聚烯烃基础理论研究非常重视,研究也非常深入扎实。各大公司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分子结构、官能团、分子量大小及分布、分子流变等影响聚烯烃性能的各项机理都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实现通过控制分子结构来调整材料性能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领域。我们必须要加强聚烯烃基础理论研究,从而提高高性能聚烯烃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
低端产品面临过剩,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这种结构性矛盾是我国聚烯烃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实现聚烯烃产品的高性能化。开发高性能的聚烯烃产品,除了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外,还要在单体质量控制、聚合催化剂、聚合工艺及装备、助剂等技术方面下功夫,通过开发先进的聚合工艺和装备实现产品的高性能化。
聚烯烃产业从自身到下游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聚合物合成、塑料加工等单元以及家电、电子、汽车等多个应用领域。国外从事聚烯烃生产的大型企业,均在聚烯烃下游产业链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工作,做到“拥抱终端市场”。跨国公司PE、PP下游加工可以创造上百种市场终端产品,而目前我们聚乙烯、聚丙烯专用牌号很少,多数企业不了解市场需求和终端用户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是一味地跟踪仿制。因此,我们聚烯烃产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下大力气在聚烯烃新产品开发和应用开发上多做文章,只要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高端、差异化的PE、PP就可以开创一颗枝繁叶茂的产品树。
我国聚烯烃产业已经打破了过去大型石化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新近上马聚烯烃项目的很多企业并没有从事过聚烯烃的研究和生产,聚烯烃又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对企业的人员素质、消化吸收能力、创新能力要求非常高。协同创新是企业快速增强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联合与协同是创新主体间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有机互补的根本途径。大联合才有大力量,大协同才会出大成果。协同创新不仅仅是企业为高校和研究院所提供技术需求信息、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实习培训基地,也不只是大学和研究院所授受企业委托从事技术研究、开发和咨询,而是大学和企业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合作研究、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目标是联手解决面向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解决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水平,两者互利共盈。但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技术风险、知识产权、资金使用、利益分享等问题,需要合作双方在合作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来解决上述的问题。希望聚烯烃行业的广大企业和科研单位,通过合作共建研发平台、深层次开展技术研发等多种方式加强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为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今天的会议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为聚烯烃行业搭建的首个技术与装备交流平台,相信有在座各位代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这个平台一定会越办越好。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加强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把更多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应用到聚烯烃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我国聚烯烃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共创聚烯烃产业发展新局面。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胡迁林
2017年11月2日
热门文章回顾
内容来源于“聚烯烃人”独家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注“聚烯烃人”,每日获取烯烃产业最新动态和专业技术、市场信息。
请点击以上文字查看详情
如您对文章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可在下方留言区留言给我们,欢迎您转发和分享,不要忘了点个赞再走哦~